當前,全球制造業正在經歷深刻變革,中國正加快由“制造大國”向“制造強國”轉變,對技術工人、高技能人才需求極為迫切。但確有一些年輕人對進工廠當工人漸漸失去了興趣,部分地方的制造企業出現“招工難”狀況??赏瑫r,也有另一些青年工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初心,創造著不平凡的人生。
今日之中國,“十四五”揚帆起航,已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,這是一個培養和造就“小工匠”的“大時代”,更多的青年將在技能成才、技能報國之路上綻放青春光彩。
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大國
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中發揮支撐作用的主體力量,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,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骨干力量,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有生力量。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產業工人隊伍,事關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大業。其中,對技術工人、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尤為迫切。
中國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。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,2020年中國工業增加值達31.31萬億元,連續11年穩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地位。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,中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。亮眼成績的背后不僅是以豐富勞動力為支撐的數量型人口紅利,還有更為重要的以技能型人才為支撐的質量型人口紅利。截至去年底,中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,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人。
當前,國際國內形勢對產業工人隊伍的素質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。全球制造業正經歷深刻變革,供應鏈、價值鏈、產業鏈進入深入調整階段,互聯網產業化、工業智能化方興未艾,出現生態化、智能化、數字化、平臺化、國際化及多業態融合的趨勢。中國經濟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,制造業正處于轉型升級、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。
“廣大產業工人恰恰身處生產制造領域的最前沿,其中的技術工人更是支撐中國制造、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。”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周曄馨說,縱觀世界工業發展史,但凡工業強國,都是技師技工大國,“要推進中國由‘制造大國’向‘制造強國’轉變,加快培養技術工人、高技能人才,大力培育能工巧匠、大國工匠必不可缺”。
年輕人進工廠意愿降低
一段時間以來,在廣東中山開服裝廠的范老板經常舉著招工牌出去招人,但往往無功而返。他的廠子有40多名員工,年齡多在40歲上下。為了吸收新鮮力量加入,他沒少動腦筋。廠子提高了工資,可即便如此,也沒能收獲年輕人的“芳心”。
范老板的經歷并非個例。在珠三角、長三角等主要用工地,部分制造業行業普遍面臨“招工難”問題。
全國勞動模范、東方電氣(廣州)重型機器有限公司電焊工白映玉在一線工作了近30年,目前在公司技術部焊接培訓中心工作,承擔培養焊工的重任。“我學的就是焊接,畢業后到工廠當焊工是自然而然的事。”白映玉的思緒回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。
“我們那時一進廠就打算干一輩子,很少會想著中途出來。”白映玉的話語中透著一股自豪勁,“直到今日,我對自己的崗位仍充滿熱愛!”
與上代人不同,現在的年輕人有了更多選擇。“95后”的王林今年有了新職業——調飲師。相較之前在工廠,他喜歡如今在奶茶店的工作,“用不同的原料,調配出不同口味的飲品才更有挑戰性!”
“除了收入、地位、晉升等影響因素外,當代年輕人的信息來源非常多元,也更追求自由和個性,而傳統制造業的工作環境相對封閉、壓抑,工作也重復且單調。”周曄馨表示,這樣的環境與很多年輕人追求新鮮事物的個性格格不入。
國家統計局前不久一項包括9萬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調查顯示,約44%的企業反映“招工難”是其面臨的最大問題。年輕人進工廠意愿降低,致使普通工人難招,技術工人更短缺。數據顯示,我國技術工人占就業人員比重約20%,高技能人才占比約6%,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。
青年工人大有可為
一些年輕人不想進工廠,不愿當技工,而有的年輕人則在工人的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。
“任何工作都有辛苦勞累的一面,沒有什么工作是輕松的。”中車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貨車分廠“80后”高級技師尤鐵城說。面對單一的焊接工作,他也厭倦過,但通過挑戰不同車型、接觸不同焊縫,他慢慢體會到這份工作的樂趣。在不斷提升自己焊接水平的同時,尤鐵城還善于挑戰自我,摸索新的工作方法。他發明的很多焊接“小絕招”獲得了廠里的認可,大大提升了焊接效率。
29歲的張齊目前在江蘇一家風機總裝廠工作。每年夏季都是風電行業最忙的時候,有時候一天就要工作十幾個小時,但他總是樂在其中。“每次看到自己參與裝配的風機在發電廠發電成功,就會感覺很自豪,所有的辛苦都值得!”
“干一行,愛一行”,只要恒久追求,平凡的崗位同樣使人生出彩。越來越多新時代的“小工匠”成長起來,成為傳統技藝傳承、新興技術攻關、工藝難題破解的“先鋒隊”。從他們身上,能夠看到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延續。
“90后”張文良是沈陽造幣有限公司鉗工高級技師、造幣一部機修班班長。21歲就成為“振興杯”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冠軍的他,靠著不懈努力,長年堅守在基礎工種崗位,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“鉗工之路”。入職沈幣公司8年來,張文良先后參與了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普通紀念幣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普通紀念幣、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普通紀念幣等十余個重點產品的生產和設備保障任務。
“沒想過放棄,更沒想過轉行。”在張文良心中,青年工人大有可為,“鉗工是一輩子的事業,我要向大國工匠學習,把自己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!”
崇尚技能、尊重技能、成就技能
匠心筑夢,綻放青春。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制造業,成長為能工巧匠、大國工匠,已成為一道現實課題擺在全社會面前。
從《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》印發,到《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》《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》等文件出臺,國家近年來持續推出相關政策,積極營造有利于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,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、技能報國之路。
實行股權激勵,打通技能、技術和管理晉升通道,試行創新成果按要素參與分配,設立技能大師創新工作室……讓工人真切感受到政策溫度,不少企業已在行動。明亮整潔的廠房、先進的環保設備、規范的5S現場管理等,也已成為很多工廠的標配,一改往日“臟亂差”的印象。近幾年,張齊所在的工廠待遇提高了不少,福利也很人性化。“除了高于國家標準的各項補貼,還有生日會、定期團建等文化活動。”張齊說,“在當地,能在我們廠工作是一件特別有面子的事!”
職業教育是培養產業工人后備軍的主陣地。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陳李翔指出,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院校合作開辦產業學院,也有一些企業把工廠的生產線放到學校用于人才培養,這些措施都非常有效。為此,他建議企業主動參與到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去,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、校企合作。
“職業技能大賽不僅可以發現培養高技能人才,還能激勵更多年輕人重視技能、學習技能,增強當工人的榮譽感。”白映玉認為,應積極開展內容豐富、形式多樣的職業技能比賽,并為選拔出來的優秀人才創造再深造機會,使之成為領域的頂尖人才。
“社會和媒體應多宣傳勞動模范、先進人物的事跡,營造尊重技工的社會環境和產業氛圍,推動形成崇尚技能、尊重技能、成就技能的社會氛圍。”周曄馨表示,可以建立普通教育、職業培訓與終身教育的有機融通機制,讓中小學生走進中高職院校,將勞模精神、勞動精神、工匠精神融于基礎教育之中。
吉安市理工技工學校實施“校企合作、工學結合、訂單培養”等育人模式,與國內發達地區多家知名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,保障畢業生能就業,就好業。